如何判定殘肢穿入接受腔的位置是否正確? ①站立位,當身體重量轉移到假肢側時,結節處能感到有良好的承重;恥骨下、內收肌部位無硌痛;殘肢的末端皮膚感覺已接觸到接受腔的底部但無疼痛;步行中假腳的外旋角度與健足的相近。 ②如果穿戴后結節沒有承重,殘肢末端皮膚也不能接觸腔底;而殘肢大腿根內襠部位(接受腔內上緣處)壅出個大的皮膚皺褶,這些情況的出現可能說明殘肢的軟組織沒能都被拉進接受腔,沒有完全穿進去需要脫下假肢,重穿。 ③如果穿上假肢,站立、步行中發現殘肢內襠部位不舒服,步行中假腳尖向外旋或向內旋過大,說明假肢穿戴不正,穿歪了,需脫下重穿,重穿時應注意使接受腔的內壁的方向與截肢者步行方向一致。
因為耗損了平常膝關節,大腿截肢后成績喪失較多,但安裝上合適的假肢后,經歷體例的利用磨練,完以較好的步態步碾兒。假設裝配高功能的假肢,不技術騎自行車,而且能跑步和列入合適的體育運動。大腿假肢由假腳、踝關節、小腿、膝關節、接收腔、懸吊裝備等幾部分構成。由于大腿假肢的結構比擬混雜,可采取分辯的接受腔和膝、踝等關節件,故假肢的品種較多。
目前,下肢假肢雖然已開發有諸如儲能、減震緩沖、氣(液)壓助伸控制、屈膝、回旋等多種功能以及仿生智能假肢和動力腿,甚至可與健全人在賽場一比高下,但還沒有開發出成熟的、可隨意控制技術。假肢選擇應尊重日常生活,在安全性和靈活性之間進行取舍。對于小腿截肢,如年齡較大、體質較差、殘肢較短或生活在山區的患者,宜選擇動踝或運動等級較低的小腿假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