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肢技術的基本特點用人體力學原理設計接受腔接受腔是指假肢上端容納殘肢的部分,它是人機的接口界面,主要起承擔體重、懸吊假肢并控制假肢運動的作用,對于假肢的舒適性、安全性及使用效果具有直接影響。這種假腳可以在腳著地階段儲存能量而在抬腳時釋放能量,使患者行走時較為省力,步態較為輕松;同時其良好的彈性和活動性,使其可以代替踝關節的作用,故又稱為“無關節假腳”。
假肢關節的控制技術簡單機械裝置在組件式假肢出現的早期膝關節一般以單軸為主。這種關節結構簡單,制造容易,成本低廉。但是人體生理膝關節是一個復合關節。它轉動的同時還具有水平運動。所以這種關節逐步被多軸膝關節所取代連桿結構這種關節就是在研究人體生理關節的復合運動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這種設計使得患者在足跟著地時能保持穩定,在離地時,殘肢較小的力量就能使關節屈曲。坐下時也不會在外觀上發生問題。通常這種關節在膝關節中應用的就是四連桿結構。
哪些殘肢條件更適合安裝假肢殘肢皮膚不能有潰瘍、沒有大面積的植皮等,膝上或者膝下殘肢的形狀是倒錐形,骨骼沒有過于嚴重的彎曲變形。殘肢的末端要有合理的軟組織作為襯墊,確保肢體的有效長度,殘肢骨骼的末端也可以進行適度的修整。手術時的骨骼修整與良好的肌肉固定是基礎,截肢患者還需要盡快接受漸進式的復健,使殘肢塑形與皮膚盡快適應,有助于日后的生活自理和工作。以上所講的就是更適合安裝假肢的殘肢條件,患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安裝假肢。